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总会动态 >> 正文

【与改革开放同奋进】校友讲述40年人生路

时间:2018-12-03 编辑:社会合作处管理员

本网讯(文学院 周兰兰)讲好校友故事,传承师大精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中文系1978级五位校友受邀返校,以“与改革开放同奋进”为主题,为母院学子奉献了系列讲座。

20世纪70年代后期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中华民族刚刚走出“文革”的阴霾,百废待兴。国家做出恢复高考制度的重要决定,被“文革”误了接受正常文化教育进程的一代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迈进梦想中的大学课堂。安徽师范大学作为安徽省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亦在改革的春风中,迸发出活力。赭山之麓,镜湖之滨,又重新激扬朗朗书声。78级大学生在这里度过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沈天鸿,上海著名企业营销经理应光耀,当年都只受过小学教育。沈天鸿生长在望江,以打渔为业,是家中的强劳动力。他依靠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培养起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应光耀以上海知青身份下放安徽农村,靠家里每周一次寄来的《文汇报》读书学习,农活之余坚持写文章投稿,逐渐练出文字表达的功底。高考机会降临时,他们日夜读书,奋力拼搏,终于在1978年金秋走进了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当他们坐在了大学课堂上,因未受到完整规范的中学文化教育,导致自身知识结构的缺损和文化基础的薄弱,这就意味着他们要比常人付出更多倍的努力。芜湖一中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省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胡寅初,当年从一个普通的船厂工人转身为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角色变换的背后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合肥市广播电视台广电研究院院长黄大明,至今他仍记得开学报道那天父亲送他到学校时的场景。“秋雨里他的瘦弱身影衬着黛色的天空,渐渐成了剪影,我向他挥手,他再也没回头。”从枞阳到芜湖,一艘轮船连接的不仅是两个地点,更是年轻的心灵与梦想的港湾。天道酬勤,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汉语国际传播研究会副理事长凌德祥,大学二年级时就在美国《NEW China》杂志上发表论文,在孟庆惠老师指导下与同学合作撰文《说文解字古今音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通讯》曾对此报道。

敦敦教诲,寄予厚望。胡寅初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从一个普通教师到芜湖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再到“芜湖市优秀园丁”、硕士生导师,胡寅初走过了踏实勤奋、全力育人的生命历程。讲座中,胡寅初诠释了“桃李”“杏林”的含义,强调“师德”的重要性,郑重提出扩宽知识面、打好专业基础、注重实践创新的建议,使在场的师范生深深感受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内涵。

文以载道,学以致用。沈天鸿认为,文学创作在于创造,要学会将时间依附于空间,通过空间把主体思想表现出来。他告诫在场的中文专业学生,文学可以为自己的人生打好底色。作为安徽省历史上自愿进藏第一人,雪域高原磨砺了黄大明的心志,西藏是他的第二故乡,他表达了对时代的感激与对过往的感念。黄大明勉励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子要以文学为底蕴,编创最佳的影视作品。

勤学慎思,实干兴邦。从文坛游转商海的应光耀表示,30年跨界工作过程中,常常受到以往文学训练和思维方式的良好影响。他在讲座中强调文学的重要性:“人读过的每一本书都成为他前进的动力源泉和战斗时的锐利武器。”他勉励在场的秘书学和中文专业学子们要勤学慎思,在大学时代打好文学功底,全身心投入经典阅读之中。

展望未来,砥砺前行。凌德祥以世界的局势演变为例,对增强“国民与军队语言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阐述,强调中国应从“语言备战”高度全面调整国家语言教育发展战略。讲座中,他盛赞安徽师大严谨厚重的学风,激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同学们在为国建设的路上扬语言魅力,担时代大任。

78级校友主讲的“与改革开放同奋进”系列讲座,旨在以自己40年来的亲身经历,引领新时代学子积淀文化底蕴、感受人文情怀,激励他们重视经典阅读,提升思维能力,以文学为底蕴,写朴实之文字,内修于心,外化于行,为将来进入各行各业储备知识,打下坚实基础。每场讲座结束后,在场学子就学习、生活、未来规划等方面的困惑纷纷举手提问,五位校友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讲座结束后,几位师大中文系“学长”分别将收有他们文章的新书《峰回路转——我们的1978》签名赠送给积极提问的同学,并与他们合影留念,场上气氛达到高潮。

时光浩荡成歌,演奏如诗乐章。与改革开放同奋进的40年,弹指一挥间,唯有记忆不老,青春常在。回顾走过的光辉岁月,五位学长展示师大人的人生风采,慰勉学子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联系起来,在最美好的年华不负韶华,奋力拼搏,以天下为己任,书写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