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总会动态 >> 正文

文学院召开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校友高峰论坛

时间:2018-11-15 编辑:社会合作处管理员

本网讯(文学院 黄诚祯 钱芳)为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进一流学科建设,6月10日,文学院在花津校区圆形报告厅一楼会议室召开“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校友高峰论坛”。来自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的二十余位杰出校友汇聚花津湖畔,为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建设把脉问诊、献谋献策。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凤莲、文学院党委书记余大芹、院长储泰松以及博士生导师、学位点负责人、专业主任等教师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余大芹主持。彭凤莲在致辞中对各位校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学校历年的办学情况与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她指出,自建校以来,我校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一大批名家学者在此弘文立教,著书立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我校的传统和特色学科,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成绩卓著,正在朝着争创全国“一流学科”的方向努力。她代表学校向关心母校发展的校友表示感谢,并期待各位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尤其是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建言献策。

论坛研讨阶段由学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王昊教授主持。储泰松院长首先向与会专家详细汇报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情况,用具体数据分析了目前学科的科研情况。听取汇报之后,各位校友依次发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学科发展战略层面,校友们提出,一个学科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数代人的事。为此,学科发展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长期规划与短期效益的协调;二是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学科建设,一方面要响应国家与安徽省教育的战略部署,一方面也要尊重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一流学科的建设,要以“大学”的三个核心要素为抓手,即要拥有一流的学者,要创造一流的学术,要培养一流的学生。学科方向整合层面,专家们指出:依托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平台,在保持已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整合力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梯队,培养青年教师的团队意识。具体措施如可依据地缘优势考虑设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中心,以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学者们认为学科建设的核心是人才,他们呼吁学校在稳定人才方面多下功夫。专家指出,学科建设一是要为老师减负,尤其是为中青年教师减负,让他们能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二是要真心为学术服务,学科建设越是急功近利,越是得不偿失;三是要为人才培养服务,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学子健全的人格。学风涵育方面,学者们指出,秉承张涤华、宛敏灏、祖保泉、刘学锴、余恕诚等先生的治学精神对于学科建设而言,实是应有之义。在他们看来,老一辈学者身上具有两个重要的学术品格:一是做真学问;二是有人文关怀。他们既属于一个学科,也属于一个学校,更属于全国学界。在全国的学科体系里,诸位先生们具有令人敬仰的领袖气质。校友们希望母院的青年才俊们能秉承优良学风,延续文脉,坚守学术净地。为此,厦门大学的钱建状教授赋诗一首,勉励在场的青年教师:“相承一脉百余年,犹问谁人作郑笺。莫怪西风凋碧树,春归又见柳堆烟。”

最后,储泰松在总结发言中感谢各位校友专家对学院学科建设提出的宏观策略和微观建议,为学院未来的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今后要稳定现有的师资队伍,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凝练学术方向,提炼学科增长点;要坚守传统,发展优势学科。最后,他希望各位校友继续关心母院发展,并表示学院将保持原来良好的学风,砥砺前行,以更好的成绩迎接百年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