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生物系1986届校友严景华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5月30日是我国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当天在北京举行。
全国创新争先奖由中国科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科技部、国资委于2017年共同设立,评选颁奖周期为3年。本届评奖特别设立“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专题,表彰为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大会主题为“科技为民、奋斗有我”。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创新团队等10个团队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健院士等28人获授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上海交通大学丁奎岭院士等258人获授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其中,我校生物系1986届校友严景华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校友简介
严景华,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安徽省太湖县人,1986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1989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在德国汉诺威大学分子遗传学实验室作访问学者。200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组长。
主要贡献:
严景华研究员和高福院士团队多次合作,解析了全球上市的第一个PD-1抗体药物nivolumab(Opdivo)及PD-L1抗体药物avelumab (Bavencio)和durvalumab (Imfinzi)的作用机制(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Cell Research 2017和Protein Cell 2018)。
两团队再次合作对团队筛选的多个PD-1单抗结合表位及功能进行了系统评价,同时对中国第一个获批上市的PD-1单抗toripalimab(拓益)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iScience和mAbs杂志。
研究方向:
结构为基础的新型疫苗及抗体工程改造。
研究内容及意义:
人源抗体筛选及动物来源抗体的人源化:利用噬菌体展示、酵母展示及人B细胞单细胞测序技术筛选重要传染病及肿瘤治疗性人源抗体。另外对鼠等动物来源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
基于结构的疫苗设计:通过对蛋白抗原结构的解析以及与抗体相互作用研究,分析抗原结构特征,设计结构完整有效疫苗。这种策略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抗原表位的空间结构,从而提高疫苗的免疫源性。
抗体药物作用机制及抗体药物研发:抗体药物在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全球销售额前十位药物中,抗体药物占据六席,抗体药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本实验室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利用抗体筛选平台及结构生物学平台研究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开发新的抗体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