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友动态 >> 正文

【心中的好老师】校友周啸天专访:翻出前人手心,我的底气来自安徽师大

时间:2018-12-03 编辑:社会合作处管理员

文化大革命的硝烟还未全数散去,他离家求学,满腔热血;八十年代的文学之路仍步履维艰,他毅然决断,弃理择文;现当代有人危言“诗人已死”!他却道“诗词创作当翻出前人的手心”,将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融入幽凝典雅的意蕴。王蒙评价其《洗脚歌》《将进茶》《邓稼先歌》等诗词“亦属绝唱”。研究生(硕士)三年,受教三师,含英咀华三十七载,如今重返母校,年届古稀的周啸天老师也近乎“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说,“我的底气来源于母校安徽师范大学。”

5月18日下午四点半,雷暴天气带来的狂风暴雨在空中肆虐,周啸天老师冒着大雨来赴这场特殊的母校之约。两个小时的《诗词鉴赏与写作》讲座中,他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未显露一丝疲惫之色。这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教授、著名诗词家带来的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真知灼见,作为杰出校友代表,温和交谈间无时无刻不传递出一份依恋母校的情怀。

初见:校有名师气自殊,赭山日暖孕璠瑜

谈及三十七年前的入学经历,周啸天老师颇为感慨,“1973年高校招生,当时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不是由考生选择专业,而是由专业选择考生”。在农村待了几年,他渴望进入大学,学习知识,然而阴差阳错,数学成绩优异的他被推送至理科,“知青上大学好比一步登天,念什么专业就无关紧要了”。本科四年,他虽与文学专业失之交臂,却从未忘记自己热爱诗词的初心。他自学了大学中文系所有专业课程,并广泛涉猎,不经意就背下了两千多篇古典诗词。当机会到来的时候,周先生没有放过,顺利考取了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后称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背着行囊,来到芜湖,周啸天形容母校是“背靠赭山,面向镜湖,风水大好。”

在求学期间,他与同学唯一的休闲娱乐是晚饭后上赭山、绕镜湖散步,三年里也未曾去过安徽的任何一处景点,就算是暑假也是待在学校学习。“就只是投入”,周啸天老师回忆,“那时候高校刚恢复招生,学校空间很大,图书资料非常充裕,学习条件很好。生活虽然清苦,但感觉非常充实,非常幸福”。

求学:当年负笈校为家,两弟三师事太奢

“可以说,师大改变了我的人生,是师大给了我一个平台,找到了学问的归宿。”谈及那一段求学岁月,周啸天老师正色道,“如果没有师大的这几年求学经历,我就不会取得现在的这一点成绩,是师大为我提供了好的资源、好的老师、好的环境。”师从宛敏灏、刘学锴、余恕诚三位先生,成为安徽师大文革后的首届唐宋文学研究生,周啸天以诗《赭山三首》感叹:“我何才德蒙教诲”。当时宛敏灏老师已经70多岁,是安徽高校中文科资历和声望最高的教授,刘学锴、余恕诚老师年富力强,负责具体的研究生指导工作。每每提交读书札记或报告给刘、余老师批阅,“对于每一份报告,他们都作了高屋建瓴、条分缕析、一丝不苟的书面批复。我提交的报告共约二十万字,而刘、余老师的批语亦有约两万字之多。”周啸天老师直言,“非常时期,非常幸运。”

“校有名师气自殊,宛张风范到刘余”。提起恩师,周啸天老师的语速逐渐放缓,语气也带着几分温和亲切,“刘学锴老师有几句话让我终生受益。”他说,刘学锴老师教导他,做学问当关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研究一个问题,要知道古今人都已经说过什么;不鄙薄赏析之道,要扬长补短;不要丢掉自己的优良文风,不邯郸学步、追求所谓论文腔调;理论知识应边学边用,不必等到学好再用。在三年的学术攻读与研究后,周啸天老师的毕业论文《唐绝句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得到出版,不断重印。十分幸运的是,他在毕业后就有机会参与《唐诗鉴赏辞典》的撰稿,并成为该书撰稿字数、篇目最多的作者。“因为知好歹”,他说,“后来我以写作传统诗词,少走许多弯路。获得鲁迅文学奖是研究古典诗词的一个间接收获”。

创作:拈管城之旧锥,作浮世之新绘

“如果诗词写作一味模仿唐诗宋词的味道,写的内容也是古人那一套(如士不遇等),不如不作。直接读唐宋诗词得了。”谈起个人诗词中现当代元素的融入,周啸天老师颇有底气地回答道。他认为诗词创作应当翻出前人的手心,不被前人成型的一套框架和标准束缚,才是当下将诗词融入进生活、传播进大众视野的正确方式。

“读到什么份上,写到什么份上,让每首诗都成为一个美的发现。”周啸天老师如是说。因而他的作品“书写当下、衔接传统、诗风独到”,不仅关注时事变化,著有《海啸歌》《八级地震歌》;也体察世态民情,《春运》里描写游子的归家情愫、《短信》来往间建构的现代化交流;他着眼新生事物,做《葡京赌城》《澳门观舞》;评骘人物,《悼哥哥》咏张国荣离世对受众的情感冲击、《成龙歌》言尽人生百态万象;同时谈诗论艺,《李太白颂》《红楼人物题咏十四首》体现着当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形象思维的状态就是浮想联翩,当事物激发个人联想,大量的意象、语汇、通感都会涌上心头,使你很快找到写点。”周啸天老师分享个人心得,“写个人题材,要从自己跳出来;写社会题材,要把自己放进去。”

展望:唐风一逝凭追挽,诗学中心傍镜湖

忆起自己眼中的母校,周啸天老师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前有宛敏灏、张涤华、卫仲璠、祖保泉等大家,为安徽师大文学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根基,上世纪六十年代,因刘学锴先生的到来,又为安徽师大植入了北大中文系优良的学风。刘学锴与余恕诚老师在李商隐诗歌研究方面的系列成果,为中国诗学中心和博士授权点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而使中国诗学研究也成为安徽师大文学院学术研究的一个强项。恰逢母校九十周年生日,周啸天老师送上自己的真诚祝福:“希望学院以九十周年校庆为契机,高瞻远瞩,砥砺奋进,再创辉煌。”

王蒙在公开发表的《读来甚觉畅快》一文中这样赞赏周啸天老师的创作:“拜读之后更觉琳琅满目,活泼,生机,古雅,趣味,耳目一新,叹赞有加,喜传统体例诗词有了新的突破矣”。而面对曾一度掀起风波的网络质疑,周啸天老师笑着回应,“我非常清楚吐槽的人在说些什么,他可能懂一个道理,但我比他多懂一个道理。他懂的是一个小道理,我懂的是大道理。”从容淡定,泰然处之,包容随和的心态是其得以感知生命温度的重要条件。

三十七年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师从三师,受教三载,如今立于三尺讲台,周啸天老师说他的底气,寻根溯源,还是来自他的母校——已走过90年风雨历程的安徽师大。

(本文作者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16级本科生李润琦)

周啸天校友与学生记者亲切交谈

周啸天简介:

周啸天,男,1948年5月生于四川渠县,1977年1月毕业于西华师范大学数学系,1981年12月获安徽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2014年8月,周啸天诗词选《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5年获“诗词中国”杰出贡献奖。

著名作家王蒙曾撰文《读来甚觉畅快——谈周啸天的传统体诗词》称:“第一他写得古色古香,幽凝典雅,第二他写得新奇时尚,与时俱进;第三他写得活泼生动,快乐阳光;第四他写得与众不同,自立门户;第五他写得衔接传统,天衣无缝。”并称“读周啸天之诗词,人生快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