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书育人到为扶贫事业献身 ——走进文学院校友朱世群同志背后的故事
2021年4月2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0届毕业生,年仅42岁的合肥学院驻安徽泗县陡张村第一书记朱世群,因积劳成疾倒在驻村扶贫一线。噩耗传来,全院师生哀痛不已!
连日来,安徽日报、中国教育报、市场星报、中安在线、江淮晨报、人民网、江淮正道、今日头条、安徽交通广播、合肥晚报、安徽卫视、央广网、中国扶贫、光明网、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朱世群同志的光辉事迹。现特予转发相关链接,谨此表达我们对朱世群同志的沉痛哀悼!
从教书育人到为扶贫事业献身
——走进朱世群同志背后的故事
2021年4月2日,在即将完成三年驻村扶贫工作任务之际,年仅42岁的朱世群同志突发疾病,倒在了他夙夜牵挂的陡张村。他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学生心中的“好大哥”,老师心中的“好同事”,扶贫工作的“活字典”,更是乡亲群众的贴心人……
4月6日,中共泗县县委追授朱世群同志“泗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全县组织开展向朱世群同志学习活动。即日起,我校将推出系列报道,深切缅怀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朱世群同志。
为扶贫事业,他甘愿再当一回农民
1978年,朱世群出生在安徽五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与许多农家孩子一样,他继承了祖辈坚韧不拔的品格,这种品格成就了他坚强生活、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忠诚担当的性格。从小学到高中,天资聪颖、成绩优异的他,一直是父母眼中的希望、同学心中的榜样、老师口中的骄傲。199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1999年3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进入合肥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合肥学院中文系团总支书记、中文系学工办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副处级组织员等职务。
在合肥学院工作期间,他先后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辅导员、就业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指导老师等称号。从一个农家子弟到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无疑他是成功的,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永远怀着一个建设美丽乡村的梦想。2018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遴选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通知下来,朱世群顿时感到自己将要开始新的征程。当他跟家人说要响应国家号召,去投身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时,家人们沉默了。此时,他的孩子才九岁,平时上学放学接送、辅导作业、吃穿住行均需大人照料,周末还要辗转于各个辅导班,而妻子身患糖尿病,母亲常年患有慢性病,也无法支援。怎么办?“我本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愿意去做一个农民儿子该做的事。”朱世群耐心说服家人和单位领导、同事,主动申请参加驻村扶贫工作。经组织考察,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群众基础扎实、业务能力突出的他,被选派至泗县瓦坊乡陡张村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风华正茂的年纪,在殿堂和田垄之间,朱世群选择了告别繁华,奔赴农村。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农村,从一名耕耘三尺讲台的教师到一名地道的村干,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选择,也是最后一次无悔的抉择。
朱世群(右)入户走访调研
为学生成长,他甘当一颗铺路石
朱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他有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成长成才。2017年,朱老师带领几位新闻学专业学生赶赴上海,参加中国首届公益微电影百校联席研讨会。“无论是做视频还是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知道为何而做。”在前往上海的路上,朱世群语重心长地对随行的学子说。这不是朱世群第一次引导学生建立独立思想,他认为,清醒的认知和丰富的想法是做好视频的关键。朱世群生平十分喜爱金基德的电影,在列车上,他就以电影《空房间》为例,和学生一起探讨想法,分享感受。在上海参加研讨会的第二天晚上,朱世群将学生们叫到一起,引导大家进行头脑风暴,以“变化”为主题展开联想。“真实是电影创作的生命”,朱世群告诉学生要从真人真事中汲取创作灵感。在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各种经历时,他就默默地拿起笔记录,分享结束后整个本子记得满满当当。在他日复一日的悉心指导下,学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2008年中国网络视频大赛一等奖,第四、第六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二等奖,2016年中国金风筝国际微电影节优秀作品奖,全国电影评论征文比赛“二等奖”,2017年“全国十佳公益微电影”,2019年第四届“青春影像”全国大中学生原创视频作品大赛中学组二等奖,安徽省大学生韩语演讲大赛“金奖”,团省委“我的中国梦-青春故事汇”微电影大赛金奖、最佳导演奖等省级(行业)及以上奖项十余项。这就是朱世群从教20年留给他的学生们最后的也是最宝贵的财富!
他曾说:“如果育人是我的责任,那我的任务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都有一个过硬的本领”。朱世群善于从工作中寻找多项工作的结合点,他认为,高校工作者服务对象始终都是学生,热爱、尊重、关心,一个要素都不能少,关心学生是动力,热爱学生是方向,尊重学生是方法。为了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他深入班级、宿舍与学生交流谈心、打成一片,学生们有事随喊随到。他对班级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不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还经常资助特困生,被学生们亲切称为“朱大哥”。
2006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孙旭东创业遇到困难,他帮助孙旭东成立了安徽喜来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利用自己在专业方面的特长,从视频制作、文化创意到公司运营管理,手把手地教,一步一步地带。目前该公司已成为中国微电影研究会合作单位、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婚庆文化产业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安徽省婚庆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单位、合肥市蜀山区青年商会副会长单位。
朱世群对事业有着一份永不放弃的执着与坚韧。在同事眼里,他永远是一个大忙人,除了兢兢业业完成日常工作,他把大量业余时间用于专业和相关新型学科理论学习研究,并运用到教学和学生管理教育中。出版文学刊物《阡陌》、组织中文系学生进行“中西合璧、异域华章”创作演出等。由于知识面宽广,理论功底扎实,加上教学中又善于深入挖掘题材,结合实际深入浅出、生动而不落俗套,朱世群受到学生们和同行们的好评,成为中文系一线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骨干。
为精准扶贫,他把自己练成了“活字典”
起初,陡张村对于朱世群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北方村庄名字,如今这里已变成了他的第二故乡。黑T恤,老布鞋,黝黑的皮肤,消瘦的身躯,从高校教师变身第一书记,村民们眼里的朱世群非常“接地气”,和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陡张村由17个自然庄合并组成,路况复杂,为了错开农活耕作时间,朱世群起早贪黑实地走访,不是在路上就是在户下。翻开他的工作日志,每一页都记得密密麻麻,涉及村民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意见建议等方方面面。正是靠着扎实的走访调研,驻村不到三个月,他便熟悉了村情民情,对全村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更是如数家珍。渐渐的,他变成了一个村里的“全才”,帮农户修过手机,调过网络,装过电脑,甚至还做回“本行”,给贫困户孩子辅导作业。雨季的时候,村里田地被淹,朱世群扛起铁锨就去挖沟排涝。农忙时节,他总牵挂着年老体弱的农户,帮助他们搬运粮食。
扶贫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工作任务极其繁重,大到村级发展的五年规划,修路建桥,整体规建,小到要准确统计每家每户半分地的补偿,甚至一棵树的砍伐等工作,朱世群都会带领村“两委”仔细斟酌。陡张村2223户,近8000人,是全县人口最多的一个村,贫困户遇到的困难千类百种,247户贫困户致贫原因不尽相同,脱贫诉求也不一而同,天天都有新问题,时常会有老问题,甚至还有农户带着90年代的遗留问题上门求助,很多问题也没有解决的参考,全靠朱世群一点一滴摸索。
帮助农户脱贫致富,没有统一的药方,也不会立即“药到病除”。“有的家庭经济状况好一些,自力更生能力较强,帮扶效果很明显;还有的家庭条件复杂一些,就需要多做工作才能实现稳定脱贫。”朱世群曾说。经过反复思考,他摸索出一个工作方法,就是把自己想像成贫困户,把“你家”变成“我家”,去设身处地寻找对策:我家有几亩地,我家有几口人,我有什么,我懂什么,我能够做什么。
岳宅庄贫困户朱晓飞,因病导致右手残疾不能干太重的体力活,一直跟着其父亲放羊,积累了丰富的山羊养殖经验。朱世群在得知情况后,积极协调合肥学院生态养殖帮扶资金,购置繁殖力强、抗病力强、出肉多的“波尔山羊”交给朱晓飞喂养,并签订合同,由合肥学院组织教职工以高于市场价进行捐购。现在,朱晓飞的养殖规模已经到了近80头,成为村里赶着“扶贫羊”致富奔小康的典型。在陡张村,类似朱晓飞这样通过自己搞养殖、种植实现脱贫致富的贫困户还有110户左右。
贫困户脱贫只是底线,带领全村致富才是目标。致富带头人郭杰在村里租了30亩耕地,建设了17个大棚,准备搞西瓜种植,但因为缺少技术、缺少销路,一直底气不足。朱世群知道了,一边联系县、镇农技工作人员,为郭杰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一边协调学校食堂,拓宽西瓜销售渠道。“感谢朱书记帮助解决技术和销售难题。我这一年不但能挣30多万元,还带动了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郭杰激动地说。在朱世群的帮助下,陡张村共培养了致富能手13人,累计带动6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年来,朱世群先后为愿意养殖的侯生祥制定了圈养家兔计划,为乐意种植的张步华申请了黑花生种植项目,为大侯庄身患脑瘫的侯娜娜联系了壹基金“海洋天堂”项目……扶贫路上,他把群众的幸福扛在肩上、把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中,用真心换真情。驻村扶贫期间,共落实到户扶贫资金近1200万元,确保全村247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为乡村振兴,他奋斗到生命的终点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朱世群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增强村级“造血”功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
为了保障村里农产品销售,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朱世群把“主意”打到了合肥学院的食堂上。他提出“依托学校与泗县的‘农校对接’平台,大力实施消费扶贫”的帮扶模式,由供应1.8万名师生就餐的食堂,拿出40%的采购量优先采购陡张村及周边镇村农产品,实现农户增收和学校食品安全保障的双赢。
与此同时,朱世群每年春季都会主持召开特色种养动员会,在对接学院消费需求的基础上,为群众制定“订单式”种养殖计划,让贫困户“种什么心中有数、收多少心中有底、卖哪里心中无忧”。今年2月,朱世群还在积极对接学校,规划黑塔镇“界牌”大米的销路。“脱贫致富的路子,工作队都给俺们铺好了。俺按照订单,种了2亩黑花生,养了6只小羊羔,估摸着能收2万元哩!”贫困户张步华乐呵呵地说。
三年来,朱世群通过“农校对接”及“订单式”消费扶贫模式,帮助农户销售蔬菜、畜禽等农产品107万元,促进陡张村近百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实现了从“扶上马送一程”到“甩开膀子加油干”的有效转变,农户自主发展的信心和干劲更足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坚定了。陡张村现已建成现代种植农场400亩,引进培育了山羊、菊花、杨梅、金丝绞瓜、薄壳山核桃和梅花鹿等村级特色产业,扶持市级龙头企业2家,带动300多名群众就地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
朱世群十分关心陡张村的农产品种植和销售
对于家庭和亲人,朱世群始终抱有亏欠。2019年,朱世群读小学的儿子在日记中写道:“爸爸平时很忙,因为他在农村当扶贫英雄,一个月只能回来一两次,有时候一次也回不来,他要去那里三年,我上初中他才能回来见我。”最终,他用生命书写了扶贫成绩单,却再也无法兑现与儿子的三年之约。今年2月28日,朱世群曾抽出一天空到合肥看望生病住院的妻子,不曾想这一见竟成了永别。
如今,在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朱世群即将完成驻村扶贫任务返校之际,他的生命却从此定格在了这个春天。案头摊开的是他精心编制的陡张村“十四五”发展规划,他将带着未尽的事业、未完成的心愿永远长眠。他的人生没有波澜壮阔,只有平凡中的坚守、实干中的奉献。他与无数的有志青年一样,生于斯长于斯,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以顾全大局、不计得失的赤子之心,以舍我其谁、决战贫困的责任担当,在奋斗中牺牲自我、利及大家,以实际行动和有限人生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简陋的宿舍、小小的桌面、几本工作笔记、一摞扶贫台账,见证了朱世群在工作岗位上的最后一刻。
相关网站链接报道(复制链接至搜索引擎查看):
人民网:我本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愿做一个农民儿子该做的事http://ah.people.com.cn/n2/2021/0411/c358324-34669586.html
新华网:带着“书香”去染得“泥土香” 他将生命定格在乡村振兴的春天里 http://myh5news.app.xinhuanet.com/xhhpc/article/id=69ec4ec5d060ee6706732209d4b19602
学习强国:我本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愿做一个农民儿子该做的事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7138636879311886522&item_id=17138636879311886522&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央广网:我愿做一个农民儿子该做的事——追记合肥学院派驻安徽泗县陡张村第一书记朱世群http://www.cnr.cn/ah/jhfc/20210411/t20210411_525458929.shtml
中国教育新闻网:我愿做一个农民的儿子该做的事情——追记合肥学院驻安徽泗县陡张村第一书记朱世群http://m.jyb.cn/rmtzgjyb/202104/t20210410_501841_wap.html
安徽日报:我愿意去做一个农民的儿子该做的事——追记泗县瓦坊镇陡张村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朱世群https://app.ahnews.com.cn/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616/337336.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