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山松柏傲风霜——记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管敬绪
作者:范茂礼(74届历史系)
美丽的安徽师范大学坐落于赭山南麓,镜湖北滨。进入校门,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挺拨剑宇的参天松柏,森林蔽日,绿韵播馨。众多古树名木拱卫着幢幢楼房,依偎别恋,宁静和谐。到处鸟语花香,沁人肺脾,动人心魄。山顶上的天籁之音悠扬悦耳,飘漾远方。徜徉林间小道,仿佛置身于现代桃花源,更似陶醉于人间仙境。
盛夏酷暑,朝阳冉升。有许多已退休的教师(职工)正在晨练--有的在操场上做操,有的在打太极拳,还有的正在跳集体“红扇舞”……他们的青春活力,给绿色校园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还有三五成群的老同志信步曲径,尽情享受天然氧吧。这时,有位年近九旬的老寿星像屈原似的若有所思。他举头远眺蓝天,沉默不语,突然间,灵感“仙子”迫使他回家。他椽笔疾书,紧紧抓住灵感“仙子的脉搏”,完善原先撰作的思维结晶,于是一篇优秀论文终于“脱胎分娩”了。这位老寿星就是中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与教育家,现任安师大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管敬绪先生。管先生从事高教工作60多年来坚持教书育人,兼事科研攻关,他数十年如一日,在教学(科研)中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拓创新,韧搏前进。他夙兴夜寐,废寝忘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他理论思维,硕果结晶,精品力作,熠辉日月。为发展和繁荣中华现代文化添砖加瓦,为人类文明的理论宝库丰腴养料,他是名副其实的“实干家”,更是杰出的精神产品的“种粮大户”。
他是中国教育界的活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是党和人民的培养教育,更是历史和时代造就了这位大师级学者。他数十年如一日,牺牲了所有节假日,日以继夜,加班加点,火焰青春,燃烧生命,黄昏夕阳,熠炽桑榆。有时北斗夜眠,他仍在劳动,奋笔疾书,捕捉灵感火花,结晶理论思维,绽放一篇篇竞艳夺目的著作。夜半三更,灵感火花灼燃,茅塞顿开,他起床披衣坐到办公桌前,将灵感火花铸造成理论思维的火炬。大量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能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做到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独树一帜,百家竞法。他甘作人梯和铺路石,为祖国和人民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许多学生一致反映,聆听管先生讲课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与“精神洗礼”,能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功效;学习与研究管先生的论著,可得到许多精神食粮,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了思想境界。他坚持在教学中搞科研,在科研中思教学,将科研成果适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教学定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绿叶映荷花,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使教学与科研取得了“双丰收”。管先生一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他的艰辛劳动和创造性理论思维,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与表彰,这绝不是偶然的。人才方阵“诸葛”团队管先生是“经师”与“人师、学者与专家”兼一身,不论教学或科研,他都十分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发挥团队的集体作用,朝着共同目标前进。在教学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在科研中带头挑重担,攻坚克难,不畏“啃酸果”,勇攀教科珠峰,甘作人梯与铺路石,乐作拓荒先锋。同时,将科研大项目中的子项目分解给年轻人承担,给他们点“压力”,在实践中锻炼他们成才,不断壮大“诸葛”团队,并发挥诸葛团队在教学科研中的中坚作用。如完成国家重大社科项目——《世界近代史大词典》即是如此。他和师生相处和睦,诚实相待,平易近人,相互信赖,情同手足;他和莘莘学子打成一片,用心交朋友,以情感人,以德服人,和谐教养,教学相长,身心愉悦。他是实事求是、爱岗敬业的劳动模范,终生追求并坚持真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忠诚笃志,以身许国,廉洁奉公,乐于奉献,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学生中提倡“站在书本上读书”,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反对被书本牵头鼻子走,“读死书”或“死读书”。坚持以学生为本,虚心向学生学习长处,真诚提携年轻教师人才方阵“诸葛”团队。
管先生是“经师”与“人师、学者与专家”兼一身,不论教学或科研,他都十分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发挥团队的集体作用,朝着共同目标前进。在教学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在科研中带头挑重担,攻坚克难,不畏“啃酸果”,勇攀教科珠峰,甘作人梯与铺路石,乐作拓荒先锋。同时,将科研大项目中的子项目分解给年轻人承担,给他们点“压力”,在实践中锻炼他们成才,不断壮大“诸葛”团队,并发挥诸葛团队在教学科研中的中坚作用。如完成国家重大社科项目——《世界近代史大词典》即是如此。他和师生相处和睦,诚实相待,平易近人,相互信赖,情同手足;他和莘莘学子打成一片,用心交朋友,以情感人,以德服人,和谐教养,教学相长,身心愉悦。他是实事求是、爱岗敬业的劳动模范,终生追求并坚持真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忠诚笃志,以身许国,廉洁奉公,乐于奉献,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学生中提倡“站在书本上读书”,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反对被书本牵头鼻子走,“读死书”或“死读书”。坚持以学生为本,虚心向学生学习长处,真诚提携年轻教师中的俊彦,反对“职评”工作中的论资排辈现象,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如某年轻教师系留校任教的毕业学生,工作几年来恪尽职守。在出色出成所任教学工作任务外,主编出版2本有一定学术造诣的著作,并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数篇论文。评副教授时有“争议”。管先生出以公心,伸明大义,终于使这位年轻人被评上副教授。他的这种甘作伯乐,甘作人梯,慧眼识才精神,在全系乃至全校引起了强烈反响。管先生不论身处顺境,或逆境,矢志不渝,孜孜以求,“文革”浩劫,他受到“冲击”。但仍学习鲁迅先生那种刚直不阿与韧博奋斗精神,坚持真理,伸张正义。坚决反对与抵制“李白”打“杜甫”等乱象,挺身而出为同仁(所谓“反动学术权威”)辩诬,为学生“导航”——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注重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他“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坚持搞五湖四海,反对帮派山头。笃志马列,排除干扰,“躲进小楼成一统”,在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外,仍坚持读书写作,笔耕不辍,不断增强了文化知识的积累,期翼厚积薄发。霹雳一起春雷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春雷动地,管先生得到了“二次解放”。从此,他更加焕发了青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去,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教科任务,成就斐然,众口皆碑。不仅晋升为教授,而且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认为,晋职入党,不仅是荣誉更是神圣使命,职责担当。唯有只争朝夕,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多做贡献,才能报答党恩,不愧职称。在教学(科研)中,他不分昼夜,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穷经皓首。除了超时高质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出色地完成了科研任务20多项。《世界近代史大词典》的面世,不仅受到全国教育界和广大师生的称赞好评,而且还得到了科学泰斗周谷城与钱学森的首肯推崇。在日常教学中,管先生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始终,教育引导学生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他还倡导学生博览群书,一专博能,要多学并掌握文学、哲学、以及其它学科的基本常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分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先生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遨游书海,勤攻书山,其理论火炬点燃了莘莘学子们的心海,深邃精辟,如雷贯耳,哲思飘渺,催人奋进。
教书育人 堪称师范
教学中管先生把爱和情贯穿始终,爱折射着太阳的光芒,情拂煦着春风的温暖。他把爱的阳光洒入每个学子的心田,让情的春风温暖每个学子的身心,这不仅体现在先生的师德师风,人格魅力,“术业专攻”,以及“三立”(立功、立德、立言)实践上,而且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上。更体现在落实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等方方面面。他的教案象蜜蜂“酿蜜”,博采众长,常教常新,精益求精。如果给学生“一碗水”,他往往准备了“一桶水”,为了写好一堂课教案,连续日夜甘读翻阅几十本书刊(资料)。课前调查,课中提问,课后辅导,层层紧扣,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先生坚持“快乐”教学法,形成和谐师生关系。改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端正学生态度,树立良好学风,师生心有灵犀。他特别注重发挥老师与学生的两个“积极性”,将老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发挥到极致,尤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提倡并践行“师教生,生教师,学生互教”,教学相长,比翼齐飞。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是管先生终生践行的座右铭。他的人生轨迹凿证了他像孺牛似的“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和血”,奉献给祖国教育事业与人类文明宝库。他一贯远离教师的“通病”——即喜欢“好学生”,厌恶“差学生”他对待所有学生都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不分亲疏,一视同仁,对他们既不“拔苗助长”,也不歧视抛弃。尤其对“差生”,不是将“婴儿与洗澡水”一起倒掉,而是倾注更多的精力与关爱,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及时表扬鞭励。他牺牲大量休息时间,利用课余给“差生”补课,“开小灶加餐”,鼓励他们战胜困难,战胜自我,坚定信心,勇敢跟进。对“好生”不“娇惯”,不“放纵”,高标准,严要求,鞭促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于经济或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先生总是慷慨解囊“雪中送炭”,济困翊学,解燃眉之急。这种鱼水般深情,使受助者终生难忘,即使毕业离校的学生,有人也经常受到先生春天般温暖阳光的“辐射”。虽然也有人“捕鱼忘筌”,但绝大多数校友重情重义,不忘母校老师的谆谆教诲。上世纪70年代初,正值不惑之年的管敬绪先生即使连续“夜差”,一上课堂,他即精神抖擞,精辟哲论,令人肃然起敬,不严而威。他那气宇轩昂,浩然正气的的大儒形象,在广大学员们的心海中镌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至今,我们仍然记忆犹新,没齿难忘。据悉,虽然天隔一方,依然有许多学生与管先生“藕断丝连”,关系密切,或鸿雁传书,或电话慰问,或登门拜访。每闻有人取得一点成就时,他总是致信贺勉。愚生近40多年来出版了《绿色情韵》《元帅史诗彭德怀传》 等6部诗集。当管先生收到上述2本拙著后,即写了回信(含精炼精辟的书评)给我,令我感激涕零,受到极大鼓舞鞭策。因为诗难,创作伟人传记的史诗更难。原想休闲轻松,颐养天年,未料,恩师的示拨鞭励,令我韧博奋进,增强了“伏虎”的信念。时光流逝四五年后,我又创作了一本长篇《元帅史诗朱德传》,管先生收到了此本拙作后,再次写了热情洋溢的惠函(含书评),令我万分感动,心灵震撼,夜不能寐,思绪万千……如何“知恩图报”呢?我将教育我的子孙永志不忘朱毛红军的丰功伟绩,定将长征精神世代薪火相传;同样,我将永远铭记管先生及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们的海恩硕德,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教学相长 蚕烛精神
管先生在教学中将毛泽东“两论”(即《矛盾论》《实践论》)中的主要观点贯彻始终,并给学子作辅导报告。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把握人生航向,走好人生正路;要求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会抓重点(即抓“牛鼻子”),重点抓,亦即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使一些难题得到迎刃而解,从而避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甚至“抓芝麻丢西瓜”的现象。在课堂上或课外活动中,他主动与学生交流互动,既当先生,又当学生,认真从学生身上学习长处。欢迎学生对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评议,虚心听取批评意见,修改完善讲稿,补充学生的真知灼见。尤其支持“优生”认真备课,鼓励他们大胆上课堂讲课,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增长才干。为了对“差生”开小灶补课,管先生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学好每门功课,有时被迫暂时停下自己手中的“活计”,花大量心血和精力辅导“差生”,鞭励他们坚定学习信心,注意学习方法,“笨鸟”先飞,奋起直追。
上世界70年代初,我国实行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当时,绝大多数学员思想政治激情高,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初中生占大多数,小学生也不乏其人,而高中生了了无几,属“鹤立鸡群”,出类拔萃。由于文化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授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常有“对牛弹琴”之艰。在学员中,有人如饥似渴,发奋读书;有人自卑颓唐,悲观失望;更有人厌学,甚觉前途渺茫……凡次种种,不胜枚举。在课堂上,教师教学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满堂灌”。可是,学员有人“吃不饱”,也有人“吃不了”;有人了解“皮毛”,也有人“一鳞半爪”;有人一知半解,也有人囫囵吞枣……授课教师“吃力不讨好”,劳累得精疲力竭,昼夜苦恼找不到“灵丹妙药”。尽管如此,管先生和本系其他绝大多数任课教师仍然毫无偏见,毫不气绶,满腔热情,倾注大爱。首先,从做思想政治工作入手,并将其贯穿到教学始终。其次,动员党员学员积极参与思政工作,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针对学员中党团员较多以及绝大多数学员受极左路线影响,管先生结合课程内容,专门作了学习《论权威》与《共产党宣言》的辅导报告,使许多学员增强了党性,增强了法纪观念。给学员讲清“工农兵上大学”是政策使然,学员自身“无错”,要“既来之,则安之”,要端正学习态度,坚定学习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战胜和走出自我,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毕业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苦口婆心,肺腑之言,有的放矢,谆谆教诲,犹如春风化雨滋润广大学员们的“荒漠”心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许多人坚定了自信心,扬起了理想的风帆,增强了前进的动力。而在教学中,管先生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竭尽全力,勇扛大鼎,独自承受 《世界近代史》 等8门功课,在当时乃至现在,也实属罕见。他呕心沥血,任劳任怨,韧搏耕耘,无私奉献,认真写好每堂课的教案,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加班加点,司空见惯。他经常给学员们补课“开小灶”,帮助他们扫清“拦路虎”,为他们释疑解难,举一反三,直至弄懂弄通为止。在管先生及其他老师精心培育下,毕业后有的昔日“害群之马”奏出了“新拉兹”之歌,有的“铁杵磨成针”,还有的“木秀于林”,其中不乏“凤毛麟角”类社会精英……教学之余,他还承担了大量科研项目。对自己的论文和著作,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奉献给社会和人类宝库;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给莘莘学子们“共同分享”。对在校生和离校生一视同仁,一往情深地关心他们成长进步与身心健康,余毕业离校至今已40多年之久,曾寄2本拙作及数首拙诗给管先生,他回赠寄2本宏篇巨著《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大词典》及数篇已见刊的优秀学术论文。“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恩师的厚爱,使我坚定了坚持终身学习与创作的毅念。
桑榆晚霞 烈士壮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管先生光荣退休,实际上退而不休,他被延聘,所承教学与科研任务依然繁重,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学习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周游列国”“奔波各地”,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延伸到绿色军营,远游讲学达20多次。十几年来,受邀先后到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皖部队及有关军事院校讲课,从近代研究讲到当代研究,从国内研究讲到国际研究,课题内容涉及领域较为丰富广泛,引起强烈反响和一致好评。有关高校师生听课以后,认为是“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维”。一些院校的莘莘学子一致反映,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坚定了学好真本领,将来报效祖国的信念。有许多官兵纷纷反映,聆听管教授的理论学术报告,如雷贯耳,催人奋进,不仅受到国际形势教育,而且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坚定了扎根军营,献身国防的信念,更加认清了革命军人的神圣使命与职责担当。还有许多党员群众反映,聆听管教授的讲课(报告),受到了深刻的党课教育,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开拓了国内国际视野,而且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从而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还有的院校及有关单位将管先生的讲课(报告)内容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在本单位重新播放,进一步加深理解。讲学之余,管先生仍笔耕不辍,先后在国家级重要刊物上发表10余篇优秀论文,堪称“宝刀不老”,老当益壮,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每天,他仍坚持散步锻炼身体。还坚持看书读报,偶有心得体会,捕获灵感,即奋笔疾书。
纵观管敬绪先生数十年教学(科研)生涯,闪光的人生足迹清晰可见。他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劳动与汗水,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受到了党和国家与人民的表扬和赞誉,更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衷心爱戴与诚挚钦佩。他仅仅是安师大教师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千万教师光辉形象的缩影。人民教师被人民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从管先生身上可见一斑。管先生毕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不仅是一位国内著名教育家,而且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他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松柏般坚贞不屈的独立人格,绿竹样情韵播馨的高风亮节。他像雷锋那样做人,像愚公那样劳作。他松竹风格,刚直不阿,坚持真理,浩气炙宇;他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谦虚谨慎,为人师表;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思维缜密,哲思飘渺;他教科深邃,启迪心智,论著累硕,腴库瑰宝;他立马昆仑,纵览风云,上下求索,先忧后乐……从先生的教案及论著中可见,精典理论极具无产阶级的鲜明党性,其中无不折射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光辉!他一以贯之地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讴歌人类真善美,鞭鞑人类假恶丑,捍卫真理与正义,为当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服务。他终生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党纪国法,终生为党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思维结晶是闪电雷鸣,令莘莘学子们振聋发聩,鼎翊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炽焰永恒!
如今,管敬绪先生已是两鬓班白的耄耋老人。寒冬腊月,在安师大校园,人们偶而见到他拥抱旭日的背影。他漫步在松柏林立的崎岖小道上,依然神情凝重地若有所思。其实,管先生就是一棵甘于寂寞,坚贞不渝的“参天松柏”。夕阳红缱绻韶华,矢志忠诚地鼎翊。他永葆松柏样青春。但愿管先生笑对人生,颐养天年,豁达乐天,松鹤寿仙,这是笔者和众多“桃李”们的衷心夙愿。
附管敬绪教授简介:
管敬绪,男,汉族,1930年4月生,安徽省南陵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50年至1953年在安徽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芜湖市学联主席,安徽省学联副主席,市政协委员,安徽省首届人大代表,现任安师大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淮北师范学院校兼职教授,芜湖联合大学顾问,中国香港国际教育中心研究员,西北大学博士论文评议人,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理事长;中国世界近代史专委副主任,兼任华东地区专委领导组组长,安徽社科联委员等职。牵头主编部颁《世界近代史教学大纲》,主编高等院校文科教材等共7部著作,其中第一主编《世界近代史》(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长期从事欧美与国际关系史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世界近代史大词典》(光仁宏任主编,管敬绪任常务副主编,执行主编),系我国第一部世界近代史大词曲,填补了国内重大科研项目的空白;主编的 《中学世界历史人物传》,获1978—1985 年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82—1986年 《红旗》 杂志社优秀作者奖;曾入选 《中外名人大辞典》《中华魂》《正义之光》《共和国建设功勋人物》 等多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型图书、辞典。